最新訂單:
他是個門券收藏愛好者,給屋子起名“臥游齋”,“看看門券,不出門也能"旅游"
他和藏友們有個共同的圈子,叫“票證門券圈”
河南商報記者李亞沛
他專注于收藏票證,尤其對僑匯券情有獨鐘,收藏有800多種僑匯券,對僑匯券的歷史了如指掌;他熱愛旅游,熱愛收集各類門券,3萬多種門券不重樣。
他們屬于一個共同的圈子:河南省票證門券專業(yè)委員會。作為一個民間社團組織,協(xié)會成員之間彼此熟知。因為相同的喜好,他們相聚一起。
十幾年前,他就成了“僑匯券迷”
28年前,14歲的黃玉海還在上初中,那一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了一部名為《郵緣》的電影,電影里一段因集郵而收獲的愛情打動了無數(shù)人。
事實上《郵緣》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集郵風尚,那是一段集郵蔚然成風的時光,年齡不大的黃玉海也加入這個集郵的隊伍,成了一名集郵愛好者。
1993年,糧票停止流通,轉(zhuǎn)而進入收藏領(lǐng)域,黃玉海開始收藏糧票等票證,并接觸到了僑匯券。
僑匯,是海外僑胞給國內(nèi)眷屬的匯款。計劃經(jīng)濟年代,這些寄回來的外幣無法直接購買物資,就有了僑匯券。僑眷可以根據(jù)所持僑匯的多少,兌換僑匯券,憑借僑匯券可以到當時指定的地方購買緊缺的商品。
黃玉海向記者展示了剛剛收集到的僑匯券,這張面值10元的僑匯券上標注著“山東省僑匯商品供應(yīng)證”,上面羅列著可以購買的商品類型和數(shù)量:煤,7公斤;糧油,1.5市兩;糧食,3市斤;另有若干工業(yè)品。
“那時候有僑匯券,周圍人都很羨慕,可以買到很緊俏的商品。”黃玉海收集有800多種僑匯券,對僑匯券的歷史了如指掌,“沿海地區(qū)僑眷多,很多年份的(僑匯券)都有,僑匯券作為計劃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它的存在只有30多年的時間。”
他收藏3萬多種門券給屋子起名“臥游齋”
和黃玉海一樣,43歲的張興華也是因為集郵而接觸收藏,不同的是,張興華熱衷于收藏門券。門券,即門票,指公眾游覽、參觀、娛樂的場所的入門憑證。
時光倒流到19年前,一次,張興華幫舅舅搬家,其間他在舅舅的藏書中發(fā)現(xiàn)了十幾張門券,這些門券覆蓋北京的十幾個景點。自此以后,張興華開始留意起門券收藏,并漸漸專注于此。
“以白馬寺為例,過去的票價有一角、兩角、三角、五角……現(xiàn)在的門票要幾十塊錢一張,門票價格的變化反映出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一張上世紀80年代初的白馬寺門票上,兩個女孩子穿著顏色鮮亮的上衣、褶皺長裙,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門券從材質(zhì)上可以分為紙質(zhì)、塑料、金屬,近年來有景點推出磁卡門票。”張興華從事門券收集近20年,現(xiàn)在不重復(fù)的門券收藏有3萬多種。他給放置藏品的屋子起了一個雅名“臥游齋”,“我本身就喜歡旅游,平時看看這些門券,了解景點的知識,不出門也能"旅游"。”
作為一名河南籍的資深藏友,張興華有著濃重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碰到稀有的河南旅游景點門券,出多高價格都想拿下來,特別是不想讓外省人拍走。”
他們有個共同的圈子:“票證門券圈”
雖然收藏方向有所不同,但黃玉海和張興華彼此都很熟悉,作為河南省票證門券專業(yè)委員會的核心成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圈子:“票證門券圈”。
昨日,河南省票證門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交流會在鄭州市隴海路北京飯莊后院舉行,各地藏友齊聚一堂,交流藏品,觀看展覽。
“票證包含的范圍比較廣泛:糧票、油票、糖票、布票,等等,有非常濃重的時代印記。”河南省票證門券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王洪恩介紹,協(xié)會的性質(zhì)是民間社團組織,目前擁有會員160多人,主要以河南人為主,“協(xié)會定期舉辦各種交流活動,給藏友一個交流的平臺。”
那么,如何才能加入這個圈子?王洪恩說,熱愛票證門券收藏都可以申請入會,“須由會員介紹,并填寫入會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