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訂單:
作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現(xiàn)在的沈陽尚在的古建拿得出手的,還要數(shù)清朝時的那些皇家建筑。努爾哈赤遷清都于沈陽,沈陽古城史上迎來了最為輝煌的一頁,沈陽現(xiàn)在的老城即是在那個時期所形成的。
沈陽故宮,是清朝入關(guān)前滿族人建造的“皇宮”。它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地處繁華的“盛京城”中心。
某種程度上,故宮是沈陽的象征,它代表了一個朝代,也蘊含了沈陽一個城市的興衰。雖然沈陽故宮從性價比角度考慮,確實比不上紫禁城,這里的建筑以及環(huán)境整體稍顯破落,占地面積小,收藏的珍品也較少,果然是清軍入關(guān)第一站,暫住的,一定程度上還不如和珅的恭王府,更沒有巍巍皇城的規(guī)模和氣派,然而六十塊的門票價格實際上又已經(jīng)超過了紫禁城。
沈陽故宮推薦要走的有以下幾個點:
大政殿和十王亭是見證清朝八旗制度的重要建筑,在這兒你能真實了解清朝“馬上得天下”的最初形態(tài);鳳凰樓的“紫氣東來”匾額是乾隆手書,“鳳樓曉日”曾是被盛京八景之一;文溯閣是收藏四庫全書的八閣之一,仿寧波的天一閣形制而建;另外還有臺上五宮,崇政殿等建筑可看。
皇太極的御臨之處
如果說,北京故宮是漢民族的傳統(tǒng)建筑,那么沈陽故宮則是滿、蒙、漢、藏多民族文化藝術(shù)相互融合的產(chǎn)物。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色的,就是沈陽故宮中最早的建筑——大政殿。
歷史記載,皇太極在沈陽皇宮大政殿舉行即帝一統(tǒng)典禮,改國號大清。為什么改國號為大清呢?
這里有個傳說:努爾哈赤早年因為腳踏七顆紅痣逃出總都督時,騎的一匹大青馬,被敵軍追殺逃跑時,大青馬拼命狂奔一夜終于體力不支累死,努爾哈赤悲從心來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決忘不了大青。
當然皇太極改國號的用意應該不完全是為了他的爹,而是為了有利于他對中原的統(tǒng)治。
沈陽故宮雖然是皇家宮殿,但其建筑樣式與使用功能與滿族民間習慣卻是基本一致的,“很接地氣”
在清寧宮旁,還豎立著一根沈陽故宮內(nèi)唯一的煙囪。有人戲稱,拔地而起的煙囪代表了清王朝的“一統(tǒng)天下”,但其實這根煙囪是滿族民居的典型特征之一。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沈陽城作為“陪都”依舊深受重視。故宮的留守官員,照樣日日朝拜,宛如他們的天子還在。后來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皇帝東巡也曾到此,駐蹕理政。
正可謂,“創(chuàng)天壇,營太廟,建宮殿,置六閣、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等衙門;尊文廟,修學宮,設閱武場,而京闕之規(guī)模大備。”
今時今日,走在沈陽的老沈河區(qū),那些直來直去的大街和鱗次櫛比的宮殿都是這座古城最有歷史味道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