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訂單:
1 丹東十大小吃之特色煎燜子介紹
燜子是丹東的地方特色,屬步行街上的燜子最為地道。熱乎乎的燜子,淋上厚厚的芝麻醬、辣醬、蝦油……聞著味就禁不住口水直流。要煎的時間長一點,這樣吃起來口感好。醬料就根據(jù)自己的口味來放了。要是夏天的時候建議您多放點蒜蓉水,這樣的話吃起來口感好還不容易生病。
2 丹東十大小吃之丹東朝鮮族打糕介紹
朝鮮族打糕是以糯米為原料,用糯米飯槌捶打而成。 丹東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它的身影,黏黏糯糯、香甜可口、晶瑩透亮的真得是難得的美食。
介紹:
制作時,(1)先要將糯米洗好,用清水浸泡十幾個小時,直泡到用手指能把米粒捏碎為止,然后把米撈出濾干。(2)隨即把米放入蒸籠用大火蒸半個多小時之后,(3)再把蒸好的糯米放在砧板上,用木槌邊打邊翻動,邊翻動邊用水擦砧板,否則,打糕就會和砧板粘在一起翻不動,打的時候越勻越好。一般要打到看不見飯粒為宜,(4)最后,撒上豆沙或熟豆面便可以食用。喜甜食的,可蘸上糖;喜咸的,可佐上鹽。此打糕粘潤可口,味道清香。
如今,在寬甸滿族自治縣石湖溝鄉(xiāng)寶山朝鮮族村,來賓會客時,還可看到這一有趣的生活畫面。
打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用糯米制作的白打糕,一種是用黃米制作而成的黃打糕。打糕的制作方法是:先把米放到水里浸泡一段時間后,撈出來放到鍋里蒸熟,將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里,用木槌反復捶打。一般多是兩個人面對面地站在槽邊,互相交替捶打,或一人捶打,一人在下面翻動糕團使之捶打均勻。于是,一份香粘細膩、筋道適口的打糕制作完成。
朝鮮族人民喜食打糕的歷史悠久,每逢年節(jié)、老人壽誕、小孩生日、結婚慶典等重大喜慶的日子,打糕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因此,一旦見到哪家的婦女喜氣洋洋地忙著做打糕,就知道這家肯定有大喜的事。打糕不僅用來自己食用或招待客人,更是親朋好友間相互饋贈的禮品。同時,打糕還有保健的作用,朝鮮族的一句俗語“夏天吃打糕,像吃小人參”,就說明了這一點。
3 丹東十大小吃之橙香牡蠣面條魚介紹
橙香牡蠣面條魚系丹東名菜,以丹東特產(chǎn)鴨綠江面條魚和牡蠣為主料,配以橙汁、細粉絲、蛋清、面粉、橙子、鷹粟等調(diào)、輔料精制成的。
先將新鮮面條魚去頭尾,蠣黃選大小均勻的洗凈,用蔥、姜汁、鹽、味素、加飯酒分別腌制入味。再用蛋清打成蛋泡糊,加入面粉、鷹粟粉、泡打粉、吉士粉等制成脆皮糊;分別將面條魚、蠣黃掛糊下油鍋炸成黃色至熟。面條魚整齊碼放在圓盤一側,再將蠣黃掛糖漿滾上炸細粉絲,擺放另一側,加糖熬橙汁裝入橙子殼里放入盤中,加以點綴。
其特點:造型整齊大方,色澤金黃潔白,加以紅綠點綴相映,口感外穌脆里鮮嫩,橙香味濃,營養(yǎng)豐富。
鴨綠江面條魚不同于南方的淡-魚,它體大肥嫩,半透明,味道極鮮,產(chǎn)量很少,因而比較昂貴。安東閣酒店廚師劉建軍,精選鴨綠江面條魚配以黃海牡蠣,用改進的脆皮糊炸制,使菜品更脆,口味更新鮮,足顯丹東地方特色、地方風味的新動向。廚師劉建軍為丹東市第二屆烹飪技術大賽“十大名廚”之一。
地址:丹東市開發(fā)區(qū)A1區(qū)安東閣酒店
4 丹東十大小吃之波羅葉餑餑介紹
波羅葉餑餑是滿族食品。丹東的滿族人,對這種滿族食品是情有獨鐘的,一般在農(nóng)歷四五月間,上山采集嫩而大的波羅葉子,回家洗凈待用。將糯米或黃米以水浸泡數(shù)日,磨成面,搟成薄餅煮熟,再以小豆煮爛搗成豆泥包于其中,把波羅葉內(nèi)面涂一層油裹于其外,蒸熟后去葉食用。波羅葉餑餑略帶柞葉的清香,食之頗具風味。
做法:
一般在農(nóng)歷四、五月間,上山采集嫩而大的波羅葉子,回家洗凈待用。將糯米或黃米以水浸泡數(shù)日,磨成面,搟成薄餅煮熟,再以小豆煮爛搗成豆泥包于其中,把波羅葉內(nèi)面涂一層油裹于其外,蒸熟后去葉食用。另一種作法是:將高粱米或苞米碴子浸泡磨面,浸干成面糊狀,再把面糊抹在波羅葉的正面,包韭菜、豆角、豇豆之類時令鮮菜切成的餡,蒸熟后去葉食用。波羅葉餑餑略帶柞葉的清香,食之頗具風味。
傳說滿族人的先祖是靠打獵為生,在打獵收獲不足以充饑時,也采集橡子樹的果實吃。當時,他們稱橡子樹為“波羅木”,稱橡子果實為“波羅”。后來,山上的野獸越來越少,打獵越來越困難,滿人的祖先就學著漢人的樣子,慢慢地學會了農(nóng)耕。
然而,滿族的先祖?zhèn)冇舍鳙C時代變?yōu)檗r(nóng)耕時代的初期,人們由吃野獸肉改吃五谷雜糧肚子總是感到不適。特別是到了夏天,總是腹瀉。一拉肚子,便渾身無力,不要說上山打獵,就是下地種田也干不得。這樣一來,地也荒蕪了,人也憔悴了,眼看著滿部落的人都要完了,可人們一點辦法也沒有。正在萬分焦急、走投無路的時候,一天晚上,大家不約而同地做了一個相同的夢: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自稱是王母娘娘的七仙女中的老三,反復向他們說著一句話,“別忘了舊波羅”。誰也記不住她說了多少遍。等仙女上天了,大家也都醒了。第二天,大家說出昨夜的夢,都感到奇怪。“舊波羅”是指什么呢?誰都解釋不了。這樣的夢大家一連做了三天。大家雖然知道這是仙女在給他們指點什么,但又苦于不解其意,感到十分苦惱。第四天,全部落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這個夢預示著什么。大家七言八語,說什么的都有,但總得不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最后一個白胡子老者干咳了一聲,慢條斯理地說:我琢磨著,這是仙女在拯救我們?,F(xiàn)在我們把谷米叫做“波羅”,但我們的祖先是把橡子樹叫做“波羅木”,把橡子叫做“波羅”的。仙女告訴我們不要忘了“舊波羅”,是不是告訴我們要治好大家的拉肚子病,要用橡子樹。但橡子果實不好吃,我們試試用“波羅葉子”包餑餑吃,看看靈不靈。大家覺得老人說的有理,就派人采了些波羅葉子,包在餑餑的外面,蒸熟吃。吃了幾天,大家的腹瀉病慢慢地好了。從此以后,波羅葉餑餑成了滿族人非常喜歡的食品。為感謝仙女的指點,他們還做成各種各樣的波羅葉子餑餑祭奠她。
5 丹東十大小吃之凱萊銀絲羹介紹
凱萊銀絲羹系丹東名菜,是以海參、蝦仁、鮑魚、嫩豆腐為主料,以百靈菇、發(fā)菜、冬筍為輔料,用秘制上湯煲制而成。
把海參、蝦仁、鮑魚、嫩豆腐切成頭發(fā)狀的細絲。用上湯調(diào)好口,把原料放入湯中,順一個方向輕輕攪動。
特點:湯汁鮮美,口味香滑,色澤光亮,高蛋白低脂肪,營養(yǎng)搭配合理,具有養(yǎng)顏潤肺之功效。
凱萊銀絲羹的作者——凱萊堡酒店王飛,曾獲得“中國名師”稱號,是丹東市第二屆烹飪技術大賽“十大名廚”之一。
6 丹東十大小吃之蝦爬子介紹
蝦爬子,學名蝦蛄。土名有很多,比如東北叫“爬蝦”,北京叫“皮皮蝦”,天津、大連和丹東都叫“蝦爬子”。據(jù)說這種生物生活在海底,但是并不安分,常在晚上魂不守舍地往岸上亂爬,來“開月光舞會”、“吃自助餐”、“搞情人幽會”,還用扇尾在海灘上留下密密匝匝的“舞步”痕跡,故此被戲稱為“蝦爬子”。
蝦爬子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汁鮮肉美的海味食品,其肉質(zhì)含水分較多,肉味鮮甜嫩滑,淡而柔軟,并且有一種特別誘人的鮮味。每年的春季是其產(chǎn)卵的季節(jié),此時食用為最佳(秋天也有一撥,但不肥)。惟一的缺點是皮多肉少。也正因為如此,記得小時候,它并不值錢,還記得有10塊錢3斤的時候。聽老人說,當年,沒有吃它的,都是用來漚糞用。眼下這個季節(jié),正是蝦爬子最肥的時候,也是最貴的時候,又肥又貴,不過,今年丹東的價格并不高,1公斤不過30元左右。瞧市場上那些活蹦亂跳的蝦爬子,你就知道其有多新鮮了。
蝦爬子的做法有清蒸、水煮、油炸、熬湯、炸醬、包餃子、下火鍋等多種。我覺得吃得最過癮的就是水煮了。先把爬蝦洗凈,放入鍋中(對于活蹦亂跳的蝦爬子來說,這是要一點技術的),加上一點水,撒上幾把鹽,開上幾開就好了。新鮮的蝦爬子味道極其鮮美,比之對蝦、鷹爪蝦等有過之而無不及。
吃蝦爬子講究也有很多,怎樣能夠從滿是堅硬甲殼和倒刺的盔甲之下,吃到鮮美的肉,這里面有很大的學問。具體吃法有三種:掀蓋,去腹,側擠。掀蓋當然是最慢也是最容易傷手的吃法了,無用說新手,就說我這吃了N年的人不小心的時候也能被刺得手破血流。去腹的技術要求就稍高,你要會撕掉腹皮,同時盡量少弄掉肉。至于側擠則是技術最高深的了。通過用牙齒擠壓,將肉擠出來。當然沒有高深的技術嘴是很容易被刺扎破的。有人也許要問,這么難弄,還有誰會包餃子呢?這個其實也簡單,將生的蝦爬子去掉頭,用搟面杖一搟,肉就出來了,包餃子的味道那是相當鮮美??!
最后提醒大家,你若不常吃海鮮或者腸胃不好,吃蝦爬子時一定要喝白酒或吃大蒜,否則……
如何挑選肥美的蝦爬子?
選蝦爬子要注意一看二捏,首先要挑選母蝦爬子,要注意它的黃特別多,背部中間有一條明顯的實線,尾部都是黃色的。 其次,要選擇肉質(zhì)厚實的蝦爬子。用手輕輕捏一捏蝦爬子,感覺肉質(zhì)豐厚的好。
7 丹東十大小吃之黃蜆炒米叉子介紹
黃蜆炒米叉子,以米叉子為主料,以黃蜆子肉、韭黃、胡蘿卜、元蔥等為輔料,加蒜沫、香油等調(diào)料,煸炒而成。色澤金黃,口感滑嫩筋道,味道鮮美干香。乃丹東最具特色小吃之一。
米叉子是由滿族食品“酸湯子”演變而來的。“酸湯子”是滿族家庭最常見的主食?!斗钐焱ㄖ?middot;禮俗三·飲食》載:“取二斤玉米粒放入缸內(nèi),加水漚泡至酸(不要變臭),撈出,遂用磨推成水粉,再用吊包布濾出殘渣,濾過的水粉沉淀后,放在鋪了一層硝灰(草木灰)的吊包上面,用硝灰吸干其水分,然后倒在盆里用溫水調(diào)解均勻,遂用湯子套將面團攥成面條形,下入沸水鍋中煮熟,撈出,盛在碗內(nèi),拌以調(diào)料即食。”
“酸湯子”酸味較大。后來,為了適應大多數(shù)人口味需要,生產(chǎn)工藝有所改變。就在“酸湯子”的基礎上演變出了米叉子。米叉子沒有“酸湯子”那么酸。米叉子富含粗纖維、蛋白質(zhì)等,可炒可煮,是丹東獨有的食品。金秋時節(jié),丹東沿海特產(chǎn)“大黃蜆子”正是鮮肥味美之時。取其肉,配以少許韭黃,與米叉子合炒或合煮,實為經(jīng)濟實惠的佳肴美味。
8 丹東十大小吃之老方燒烤介紹
老方燒烤位于濱河路,東盛商務酒店南側,與紅房子燒烤比鄰,是老字號。老方燒烤內(nèi)設雅座,中韓兩種爐具,可同時接待100多人用餐,老方燒烤環(huán)境優(yōu)雅,價格低廉,深受港城人民的厚愛,是工薪階層消費的好去處。
本店特色:黃蜆子,精心篩選,個大,干凈,無沙泥。大串牛肉,味道獨特,是港城一特色。極品牛肉,鮮嫩可口,唯我獨尊。獨味牛排,茄香牛肉,蔥香牛肉,更新是本店的與眾不同。
9 丹東十大小吃之餑餑介紹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jié)日的主要食品,用粘米做成。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豆面餑餑是用大黃米、小黃米磨成細面,再加進豆面蒸制而成。這種餑餑顏色金黃,有粘性,味香可口。蘇葉餑餑是用粘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勻,外面用蘇葉包起來蒸熟的,有一種蘇葉的特殊香氣,別具風味。粘糕餑餑是用大黃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黃米面中間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則成。這種餑餑用油煎著吃,或蘸著糖吃都行,既香又甜。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餑餑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其前身,是滿族的一種傳統(tǒng)糕點——搓條餑餑。制作搓條餑餑先把蒸熟的米飯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錘反復打成面團,然后蘸黃豆面搓拉成條狀,油炸后切成塊,再灑上一層較厚的熟黃豆面即成。搓條餑餑是昔日滿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稱為“打糕穆丹條子”。后來,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纏”,更名為薩其。有一種面帶紅糖,色如芙蓉的薩其瑪,人們又稱其為芙蓉糕。這種餑餑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們的喜愛。
滿族餑餑品種繁多,各有特色。金黃的小窩頭,酥脆的炸馓子,松軟的淋漿糕、細膩的大盆糕,此外,還有金絲糕、太陽糕、涼糕、酒糕、春餅等等,數(shù)不勝舉,各領-,都是滿族的傳統(tǒng)風味。
10 丹東十大小吃之涼拌黃蜆子介紹
涼拌黃蜆子主料是凈鮮黃蜆子,配料是韭青,調(diào)料是醬油、芥茉、香油。將鮮蜆子洗凈,用開水燙至開口時撈出;把蜆子肉取出,再用清水洗凈,瀝干水分待用。韭青洗凈,放入開水內(nèi)燙透,用涼水淘涼取出,控凈水分裝盤。上面放蜆子肉,用以上調(diào)料兌好的汁,澆上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