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訂單:
每到天冷時,特別是饑腸轆轆的時候,總會想起母親做的攪團。攪團于我,總是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和眷戀。
在寒冷的冬天里,攪團不單可以御寒,而且很耐饑。一碗攪團下肚,全身暖烘烘,精神抖擻。在家鄉(xiāng),許多和母親一樣的婦女們,都能打得一手好攪團。
攪團是獨具關中特色的雜糧面食之一,吃法很多,“水圍城”是常見的一種。即盛一塊攪團在碗里,再給碗里澆適量菜湯,從而在碗里形成中間是“城”,周邊是“水”的獨特景觀,故被形象地稱為“水圍城”。
外地人初次接觸,常常因為不知道怎么吃而鬧出了許多笑話。一個南方人第一次到關中做客,主人用“水圍城”招待他。吃飯時,他用筷子夾起一小塊攪團,伸著脖子咽到肚子后,再喝一口碗里的菜湯。主人發(fā)現(xiàn)后連忙告訴他說:“攪團要蘸著吃。”意思是說,夾一塊攪團后在碗里的湯水中蘸一下再吃,這樣攪團不但有了味,也容易下咽。客人聽罷,連忙端著碗,“站”了起來,繼續(xù)照原方法吃。主人見狀,差點兒沒笑岔氣兒。
母親也講過一個關于吃攪團的故事:一外地客商到陜西某鄉(xiāng)下收購蘋果,果農熱情招待,端來一碗“水圍城”,果農有事出去片刻,饑腸轆轆的客商不知如何下肚,只好將攪團吹了又吹,慢慢的喝,又因攪團太粘,只好添了些開水,和著辣子水攪拌均勻后,硬著頭皮將整碗攪團喝完,果農要再盛一碗,客商堅決不敢再吃……
曾向許多外地的朋友介紹家鄉(xiāng)的攪團,并告之他們做法和味道。眾人對陜西的這種“美食”十分驚詫,那明明就是漿糊呀!
想來那位客商大抵也是以為自己吃了一碗“漿糊”。
但對陜西人來說,攪團卻是最鐘愛的家常飯之一。
攪團也可以涼吃。把剛剛打好的攪團薄薄攤在案板上,抹平,晾涼。食用時,用刀把涼攪團切成條狀或塊狀,調上鹽、醋、辣子以及炒好的韭菜等佐料,即可食用。
還可以用帶小孔的羅漏成小魚狀熱著吃,更是別有風味。
做攪團看似簡單,卻很講究火候和攪拌速度,攪得不好面粉容易結小塊,攪得慢了容易糊鍋底,而且還要一個方向去攪,相當費力!
吃攪團有講究。同樣的攪團和辣子水,有的人吃得津津有味,有的人吃得一塌糊涂,有的吃得像圓圓的碾盤,有的人吃得像狗刨窩。
不管是熱吃,還是涼吃,在陜西人的生活中和記憶里,攪團就是那魂牽夢繞的家鄉(xiāng)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