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訂單:
幸虧秦始皇“武功”蓋世 ,這多少減輕了他在“文治”方面的罪孽。否則,將難免與桀紂同列,成為千古暴君。嬴政最招攻擊的政治污點就是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史家批評他鉗制思想、戕害文化。這話自有一番道理;可是作為駕馭天下的帝王,心不狠,手不硬,怎能管得了亂七八糟的天下?從皇帝那兒說,維護一家一姓的江山,壓根兒就沒錯!仔細分析,最值得譴責的,并非頭戴冕旒冠的皇帝;而是那些賣身投靠、報效朝廷的文官大臣。
顯然,從“焚書坑儒”不是秦始皇自己長出來的見識,罪魁禍首還是文化人——姑且這么稱呼。戰(zhàn)國時代,投靠諸侯的智謀之士首先要入文化的門檻,這是淺層次的技術問題;其次,才是謀位進身作政客——那屬于“君子可仕,可不仕”的志向問題。李斯的名聲極臭,他替朝廷算計比秦始皇還周到??上?,李斯過于刻毒,逼死了同學韓非子,誘殺即將即位的公子扶蘇。這樣的人與秦始皇搭檔,還會制定出什么寬厚仁和的好政策?魯迅先生說:“幫閑也須有才。”其實,幫兇往往比主謀更殘忍,他們不惜拋棄信仰、背叛師長、出賣同類。秦始皇未必因為讀書人“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就動了殺機,還是李斯鼓動唇舌,鑄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大文化冤獄。“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渲饕詾槊惾∫詾楦?,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這就是“幫閑之才”。歌德說:“練習追隨著偉大人物的思想而思想”,戰(zhàn)國時代,無賴政客索性“追隨”篡改為“代替”。主子看不到的,他看到了;主子想不到的,他想到了。不但有眼光,還得有手段。權力場上的幫閑,出手果斷,毫不猶豫,而且多是入骨三分,刺刀見紅。
陰險的李斯死在了更陰險的趙高手上,“百家爭鳴”的輝煌時代則葬送在李斯“謀進”的嘴下。后世罵秦始皇焚書坑儒似乎離題稍遠,畢竟他是職業(yè)政治家,生殺予奪對他算不了什么;而那些被中國文化滋養(yǎng)并從中獲取政治資本的人,最終卻恩將仇報、揮舞屠刀。如果沒有熟悉文化、了解文人的“奸細內應”、“叛徒內行”充當打手或軍師,任何帝王都不可能對文化構成災難性的破壞。足見,李斯之流,才是“焚書坑儒”的幕后策劃和最大元兇,這幫家伙應該誒列為戕害文化、鉗制思想的千古罪人。至于挨罵兩千多年的秦始皇,至多是抱刀的劊子手,抑或與人合謀的幫兇??磥?,他也的確替李斯那群“文化叛徒”背了黑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