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訂單:
王昭君塞外和親,悲切的琵琶曲伴著塞外大雁的哀鳴,聲聲悲怨,句句泣訴,一個力單身薄的弱女子,遭受惡人的陷害,背井離鄉(xiāng),用纖細之軀去立地擎天,換取國家的太平,不能不讓人嘆之、哀之、敬之。這位絕代佳人冰清玉潔之軀已玉墜香殞化為青冢,但她的故事并未消逝于歷史的長河之中,而代代流傳。
西漢初期,國力空虛,無力與北邊匈奴抗衡,匈奴不斷南下出擊,使西漢本就脆弱的社會經(jīng)濟,更是雪上加霜。為安撫北方強敵,劉邦于漢高祖八年(公元199年)采納了婁敬的建議,以宮女為公主嫁于匈奴單于,并伴送大量絮、酒、食品等,用以“和親”。暫時屈辱,換得“(匈奴)時時小入盜也,無大寇”。為西漢恢復經(jīng)濟發(fā)展,積蓄軍事力量,為反攻匈奴攻掠,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這就是昭君出塞的歷史背景。
到了漢武帝,國力漸強,連續(xù)取勝于匈奴的大戰(zhàn)緩和了北方邊境的壓力,匈奴因內訌而衰敗,也使其逐漸臣服漢室。漢宣帝時,匈奴呼韓邪單于想借漢室之力,挽救危境中的匈奴,曾兩次到長安覲見漢皇。在漢元帝竟寧元年春(公元前33年)第三次長安朝見漢帝時,提出愿作漢家女婿,復通“和親”之好。據(jù)正史記,一名叫王嬙、字昭君的宮女,慷慨應召,“請掖宮(后宮),令長官求行”。被漢元帝應允,許配呼韓邪單子。昭君容貌豐美,儀態(tài)端莊,通情達理,深得呼韓邪單于的寵愛,特加封號“寧胡閼氏”,表示將和。漢家建立永遠和好安定的關系。
既然和番的歷史重任必將要放在一個女子身上,而王昭君又是自己主動應召“請掖宮”“令求行”北出塞外,并對漢匈奴的和睦相處作出貢獻,為何能有一曲琵琶的哀怨之聲彈至今日,其中之隱情,代代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揮灑想象,致使昭君出塞的歷史原貌變得模糊不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了。
有人說,昭君出塞是為“救蒼生離水火,甘教薄命葬煙塵”。
有人卻說,昭君久居深宮,積怨甚深,聽說匈奴前來求親聯(lián)姻,便主動要求離漢宮赴邊塞。
那么昭君的積怨又來自何處呢?
史載,王昭君,名嬙,為西漢南郡秭歸人(今屬湖北),為避違司馬昭字又被作明君或明妃。傳說是齊國王襄之女,因出身“良家(平民)子”,身世詳情尚不得考。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17歲時被選入宮待詔。由于“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畫形,按圖名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至十萬,少者既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
傳說中講,負責畫像的畫工毛延壽見其初來乍到,未得此道,便暗示其:“這畫人的傳神之筆,在于點睛,真是一點十金。”昭君乃聰明之人, 雖心領神會,卻因生性傲慢,自恃貌美無雙,未買其賬,不僅沒有照章辦事,反而扔下幾句涼話走了,毛延壽自覺臉上無光,懷恨在心,便將這傳神之筆的丹青,沒有點在睛上,而涂于臉上,貽誤其青春于掖宮數(shù)載。后逢匈奴呼韓邪單于朝拜漢皇,且“求美人為閼氏”。元帝為安撫匈奴,正愁無方,以親和番,正中下懷,便賜其五個宮女。昭君也知,惟有此時,方能使自己脫離寂寞漫漫的后宮,盡管想到大漠之荒涼,前途之艱難,但總比深鎖后宮強,故“請掖宮,求令行”。
在呼韓邪單于告別漢室之時,元帝召見,王昭君儀態(tài)萬方,光彩照人,顧影流盼,驚動上下,致使元帝驚嘆不已,后宮竟有如此絕代佳人!遂愛意頓生。漢元帝不知昭君真面目,原想以丑送人,卻送走了一位千載難逢的絕代佳人,大為光火,“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百萬”元帝既知毛延壽索賄受賄之劣跡,遂殺之,以解心頭之恨。
歷史上還有一說,王昭君出塞是毛延壽生怕已經(jīng)沉湎于女色中的漢元帝更會因美人王昭君而荒廢朝事,所以,在給其畫像時,故意將其丑化,致使?jié)h元帝在臨行名見時,方知自己后宮還有如此絕代佳人。在這一說中,毛延壽雖“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但卻成了“忠臣唯有毛延壽,能送明妃出宮門”的忠君愛國之士。所以,歷史上一些丈人竭力吹捧毛延壽之舉之高明。在這些丈人筆下,將王昭君設想為妲己第二,認為如果不將王昭君送出國門,有朝一日,好色的漢元帝發(fā)現(xiàn)自己后宮還有如此佳麗,必會將其寵幸有加,到那時,必將禍國殃民,后患無窮。所以昭君出塞, 雖是其個人的不幸,卻是漢室,國家之大幸。
在這一說里,顯然是附會了女人為禍水的封建文人之說,將昭君哀怨悲切的悲劇歸于其自身的美貌;把一個至少在客觀上“救蒼生離水火”的弱女子描寫成亡國之
西安一日游線路價格:wap.6e7c.cn